37神奇的錦囊
37神奇的錦囊 | |
---|---|
封面 | ![]() |
文集冊數 | 37 |
書名 | 37神奇的錦囊 |
副題 | 生命的哲學與靈魂奧妙 |
英文書名 | Pocketful of Life Philosophies and Mysteries |
文學體裁 | 散文 |
著作類型 | 文集 |
頁數 | 216 |
篇數 | 73 |
真佛般若藏電子書 | 繁體中文 |
上一部作品 | 36傳奇與異聞 |
下一部作品 | 38盧勝彥談靈 |
系列叢書 |
|
37神奇的錦囊 | |
---|---|
作者 | 盧勝彥 |
語言 | 繁體中文 |
翻譯版本 | 簡體中文 |
出版地 | 臺灣 |
出版機構 | 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, 大燈文化 |
出版日期 | 4月 1979 |
媒介 | 紙本, 電子, 有聲 |
有聲書 | 華語 |
ISBN | 9786267248607 |
DOI | |
杜威分類法 | |
LC分類法 | |
Wikidata |
37神奇的錦囊 | |
---|---|
主題 | 靈學世界, 弘法遊記 |
子主題 | 靈學世界, 遊記, 日本, 香港, 泰國, 菲律賓, 新加坡, 馬來西亞 |
文章體裁 | 散文 |
關鍵詞 | 日行一善, 萬里遊蹤 |
讀者 | 一般讀者 |
佛學級別 | 0 |
修行級別 | 0 |
內容簡介: 您遇過心靈上的良師嗎?
高靈仙真如何看待人間百態?
三山九侯先生是誰?
我覺得,我是無語而緘默的人,我的心和大地的心,會交換著心會神合的靈光,心中充滿了對上天的感恩和敬愛。
-蓮生活佛
您聽過「春風化雨」的教育故事嗎?您認為人生的真諦是什麼?物質與精神如何調和?在人生的成長過程裡,無論是求學、待人處世各方面,能夠覓得明師來教導,是許多人嚮往的際遇;即使是宗教信仰上的修持,很多行者也希望求得高明師父的指引。
著名的宗教家蓮生活佛,過去在佛法與道德的修持上,曾經受教於無形的心靈導師------三山九侯先生,從學於無上正覺的真仙。活佛以樸實的天性,不凡的來歷,得遇上仙靈光的青睞與教化,這種少見師徒傳授,表面像是學佛者的通靈,實際是含藏殊勝的法緣,才得有的奇特遭遇。
作者以大靈、高靈尊稱來自佛界的指導靈師,「大靈的談話」,到底與作者談了些什麼?
在本書中,以「道心就是平常心」為發端,作者披露早期學佛行持與生活上的見聞,許多人迷惑於神異的現象,對宗教與靈界產生誤解;或是個人的過失表現,製造社會是非,或有受果報的牽纏,引發生活的不安。作者以端正平常的言行與建立信仰觀念來啟發,希冀點醒世人,使其迷途知返。全書有作者與高級靈師在宗教、靈學研究與處世為人等方面的故事;也有旅居美國、遊歷日本的采風。各篇盡是心靈小品的散文,彷彿說明人生的真諦,在每個人的本性裡,正信修持就能有所得。文句淺顯,引人省思,趣味橫生。
特別一提的是:作者在計畫撰寫本書時,內心受到很大的感動,上方的高靈,予以啟示:「在這紛擾的時代中,正本清源的方法,只有用心靈的修養力量,來改變人類的道德差異。」古代與現今,物質文明的發展,有所明顯的進步,但是,人的本性在綿長的歷史中,好像沒有什麼改變。宇宙的異靈高仙,欲施予人間的教化,似乎以關懷人群,淨化人性,提昇心靈品質為依歸。
心靈的修養最重真實,要有適當的訓練。 心靈力量是最純真的、是最清新的;只要鍥而不捨,必然有很高的成就。 -蓮生活佛
本書是蓮生活佛靈學系列的著作之一,翻讀本書,如同作者早期的生命劇本,逐次播出上演;三山九侯先生,耳提面命的開解,如醍醐灌頂。作者與無形導師的對話,具體而開明,體現來自異次元空間的大靈,洞察世情、貼切人性的一面;期待讀者們一起來,意會作者溫馨而有情的人生故事,當您讀完全書,或許將發覺:純真清淨的心靈是人性終極的歸宿。
宣傳視頻:
序: 一日一善的領悟(前言)
到了今天,我才領悟到,為什麼童子軍要實施「日行一善」。所謂「日行一善」並不是只教我們一天做一件好事,而第二件好事就可以不必做了;而是要我們「持之有恆」,養成做善事的習慣,真正堅持每日做一件有益於人生的善舉。當然,善事有大有小,但只要「持之有恆」的做下去,不論大善小善,我想,由童子軍到大善士,這是一條真正的人生光明大道。
十幾年來,我經常要求自己,每天寫一篇文章,每天坐一次禪,每天誦一段經,每天持一咒,每天唸一佛名,每天做一件有益人間的善事,我稱為這是自己的「六一」,嚴格的持之有恆;日日如此,月月如此,年年如此,做得久了,便感覺成了每日必須有的功課,缺一日便覺得不自然,彷彿欠缺的那一天,白白的虛度過去了。
很多人提到「人生的意義」問題,問我,雖然這個問題早已有人問,也早已有答案,但「人生是什麼?」卻永遠的困擾了下一代。目前,一般的答案是,只要我們謀求整個「大我」的利益,這就是人生的意義,但,這種答案並不能使所有的人全部滿意,專家學者討論這種問題時,指出個人的心理和人類心向配合是非常重要的;簡而言之,這就是人際關係,人際關係起自於「親子關係」到「家庭社會關係」。
人處在社會之中,要學會對社會環境作健全的適應,同時接受社會交付給他的責任;在這當中有「理智」和「欲求」的表現,情感的發展與觀念上的認知,同時情緒困擾和問題行為都變成人生行為的重要一環,這亦是待人處世的哲學了。
我寫這本書的目的,從「一日一善」的基本態度說起,然後談到種種心理衛生和行為問題上,在書中有「真理的追求」、「鼓舞善良的行動」、「追求人生的美」、「證明聖靈的存在」;裡面有我自己的人生種種領悟,有我「六一」的修養之道,有玄妙的聖靈感應。
談到「聖靈感應」,讀者一定不會忘記我是專講「靈學」的,玄妙的聖靈感應是確確實實有的,就讓我用這支禿筆來證明吧!
有人常問我:「人生是什麼?」
我回答:「無。」
有人再問:「無中又做什麼?」
我簡單的回答:「每天坐一次的禪,每天持一神咒,每天唸一佛名,每天做一有益人生的善事(日行一善),每天誦一段經文,最後我每天寫一篇短短的小文章,這就是我的人生。」
最後,我盼望所有的人都「日行一善」,我以一個靈學者的立場,在領悟中寫這一本小書,讓靈魂的原有善良力量,勝過肉體欲求的罪惡,這是這本小書的意義了。
六十九年四月避世居
目錄:
導讀: